大学毕业生手里的“死档案”该如何处理?
毕业的时候,不少人会收到一系列的证明和档案,有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档案放在抽屉里,到底还有没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些档案很可能对我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问题是,很多人一直没有管理这些档案,最终沦为了“死档案”。
什么是“死档案”?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档案没有正确的管理和归档,资料被遗失、损毁、错误归档,个人档案却缺乏关键记录等等,导致这些档案变得没有太大的价值,成为了一堆“废纸”。
那么这些“死档案”应该如何处理呢?笔者整理了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档案到位,待时机而动
首先,我们应该梳理清楚自己手里的档案是否完整,若资料缺失或者没有最新的评价等原因,我们应该赶紧办理相关手续来补充完善。然后,我们可以将档案妥善放在一个干燥、安全的地方,等待未来需要时再激活。
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规划上确定一个较明确的方向或者目标,以便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的价值。如果委托人力资源公司帮忙,记得要留意对方是不是有实力、资质齐全,以避免因为委托方不靠谱以及资质问题而产生的麻烦。
方法二:积极使用档案,创造价值
这种方法首先需要我们梳理档案的内容和记录,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积极利用档案进行创新和运用。举几个例子:
● 工作经历证明:当我们要面试新的工作岗位时,一个较完整的工作经历证明能够证明我们在此前的工作中所掌握的经验和技能,提高我们在面试中的竞争力和信任程度。
● 考研申请:在考研申请中,我们需要提供自己的学历、成绩单、毕业证等材料,可以利用个人档案进行完善和补充。
● 个人信用证明:许多机构在评定个人的信用等级时,需要我们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和档案,档案中有我们的教育背景、工作记录、评价记录等,可以作为评价个人信用的有力证明。
在使用个人档案时,我们需要小心一些“小技巧”,避免产生一些“副作用”:
◆ 不轻易透露过去的工作多长时间。
◆ 避免透露私人信息。
◆ 提供真实的材料和信息。
总的来说,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方式来处理和使用个人档案,重点在于,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档案,并且认识到对我们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储存、整理、更新个人档案,最终还是会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