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档案在自己手里吗?别再让它死在抽屉里了!
毕业生的档案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这些繁琐的手续不是很重视,抑或是工作单位接收档案的流程比较复杂。但是对于一位毕业生来说,档案可是牵扯到很多重要的方面,例如工作、学习、养老保险、出国定居等等。若在毕业后一直没有管理自己的档案,那么这样的档案在单位或是学校层面上就会成为所谓的“死档案”。这不仅意味着这些资料上的内容可能不全面,而且将来申报职称、个人履历等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么,对于这些毕业生,应该如何管理他们的档案呢?国家对于毕业生的档案管理一般采取三种方式:转移至生源地、留在学校或是转至就业代理或人才交流中心。这三种方式在管理思路上有所不同,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准备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最好把档案直接转至生源地,并交由当地的人事局接收。这样做的优点是在生源地就业后,办理相关的手续将会非常方便。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如果两年内离开生源地就业,就需要重新办理改派手续了。
如果毕业生还没有确定具体单位,想在外地寻找工作的话,那么最好把档案留在学校,并在落实工作单位后把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虽然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毕业生之间并没有人事隶属关系,但是学校的诚信度相对较高,同时,代为保管户口关系和档案也不收取额外费用。
还有一种适合准备创业或是灵活就业的毕业生选择,那就是把档案转至就业代理或人才交流中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毕业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缺点在于如果毕业生与中心交流相对较少,容易造成信息不畅的情况。
至于已经把档案留在自己手里的毕业生,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档案找到正确的入口渠道。可以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补办相关手续,或是委托有资质的人力资源公司代办。这样做有助于避免档案记录出现“断层”,也能及时激活档案。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对于毕业生的档案管理,需要时时关注,不能让它“死在抽屉里”。只有留心掌握档案管理的这些窍门,才能够让自己的档案始终保持完整、有效,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